如果一個人不懂愛,不懂感恩,不懂付出,沒有責任感,那就意味著他并沒有長大。
在加拿大,英國探險家Martin Frobisher建立了一個定居點,并舉行了宴餐,通過感恩節慶祝生存和收獲。
在美國,感恩節是批抵達美洲的英國清教徒,用來感謝印第安人教他們種植糧食、 飼養火雞的節日。
今天是西方的感恩節,雖然不是中國的節日,但感恩一直是中華傳統美德。對于含蓄的中國人來說,大多數人的“感恩”通常只停留在心里,但感恩節的存在,讓我們平時沒有說出口的感謝,有了一個名正言順表達出來的理由。
為什么我們要學會感恩?
1.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總會遇到很多重要的人和事。媽媽十月懷胎給予我們生命,在成長過程中也少不了家人的陪伴、老師的教導和朋友間的互助。感恩是一種文明,一種品德,更是一種責任。感恩應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基本道德準則。
2.讓孩子學會感恩,用行動感恩,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。比如在接受別人一個小小的饋贈時,孩子懂得說聲“謝謝”。這不僅僅是禮貌,也能夠逐漸培養孩子的世界觀和價值觀,和他人如何相處,與社會怎么關聯,以及自我認同的獲得。
3.著名心理學家、心理教授,耶魯大學第23任校長彼得·沙洛維在一次演講說:“很多哲學家,包括西塞羅、塞內加、阿奎奈、斯賓諾莎、霍布斯、休姆,甚至康德,他們很早就意識到感恩不僅僅是一種社交層面上的禮貌,更是一種核心競爭力。”
彼得·沙洛維在演講中說,“感恩能促使我們反思作為主體擔當者的局限性”,我們會意識到,沒有人能夠不依靠他人活著,從而學會換位思考,體諒他人。心懷感恩能夠拓展我們的思維——當不以“我”為主體看待這個世界的時候,很多矛盾可能就迎刃而解。
學會感恩,你能獲得...
學會珍惜,提高自身幸福指數
從小的層面說,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會更加受歡迎,自身的幸福指數會更高。感恩能夠帶來一種純粹的快樂,因為你會突然發現,原來我已經擁有這么多了。
同一間病房里有兩個癌癥晚期的病人,一個每天都在哀嘆上天不公,為什么要死的不是街上任何一個人而是我?另一個則仍然為他所擁有的東西感恩,感恩家人的陪伴和照顧,感恩醫生護士的細心周到,甚至感恩窗外的好天氣……可能他們最終走向的是同樣的人生終點,但沒有人能夠否認,心懷感恩的病人心情會更平和,也能獲得更多的快樂。
彼得·沙洛維在演講中提到:“當我們心存感恩時,就很難同時感受到妒忌、憤怒、仇恨等負面情感。事實上,那些說他們會表達感激的人,往往也會在所謂的【主觀幸福】即生活滿意度的心理測試上獲得高分。”
人的一生中難免遇上風雨,我們時常會覺得疲憊、悲觀、失去信心,但感恩能將我們與負面情緒隔離,更從容地面對道路上的種種崎嶇坎坷。
為什么感恩的人更幸福?學會不與他人比較,珍惜自己所擁有的,好心態已經是成功的一半。為人父母,我們可能無法抵擋孩子人生路上的所有不如意,但至少可以給他一顆感恩的心。
懂得換位思考,社會更溫暖和諧
在今天這個高度密集化的社會,即便你是億萬富翁,你吃進口中的食物,居住的豪宅,使用的交通工具也需要無數人群策群力的付出。人類是一種群居動物,我們沒有一個人是完全獨立的,我們也永遠需要他人的幫助——常懷感恩之心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并且時刻牢記這一點。
感恩那些曾施予恩澤的人,是他們讓我感到人間處處有真情,人與人之間的縫隙中不只是無形的空氣。
心理學家芭芭拉·弗雷德里克森認為:“感恩能夠拓展人的思維”,換句話說,感恩能讓人們考慮更廣泛、更具創造力的可能性和替代方式。
如果人人都學會感恩思維,更多體諒他人,擁有同理心,那么整個社會也會更為和諧及溫暖。
帶來正回饋
朋友當年在美國留學,房東是一個年紀挺大的當地人,因為喜歡熱鬧,也很愿意接觸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輕人,所以她的房子大半都借給了各國留學生。朋友在那里住了兩年,和房東相處得一直很融洽,感恩節這樣的日子,房東也會邀請孤身一人在外的他參與他們的家庭聚餐。
等到朋友畢業準備找工作的時候,房東十分熱情地提出要幫他寫推薦信——這時候朋友才知道,房東原來是一所大學的榮譽教授。
而房東之所以會主動提出寫推薦信,是因為朋友每次和她共進晚餐之后都會主動地收拾、清洗碗碟,晾干之后再收入櫥柜。她認為這是一個懂得感恩的年輕人,所以愿意將他推薦給別人。
一個可能并不起眼的舉動,卻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。現在年輕人缺乏的并不是聰明才智,而恰恰是謙遜的姿態,感恩的態度。
“贈人玫瑰,手有余香”,感恩能夠帶來正回饋,常懷感恩之心,機會可能會比你想象得更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