培養學生的學習的動力
放下“我要孩子有學習動力”的念頭,他才會擁有自己的學習動力程老師一對一13342907352
一位媽媽問我:我要怎么做,才能讓孩子擁有他自己的學習動力呢?程老師一對一13342907352
我覺得我的孩子學習太不主動了,每次都要我催著他。可是,他還是拖拖拉拉、磨磨蹭蹭,不愿意寫作業。我說,只有當你放下“我要孩子有學習動力”這一念頭,不去督促、要求和強迫他學習時,他才會擁有自己真正的學習動力,主動學習。
怎么理解呢?
01 通常,我們大人所說的學習動力,可以分為兩種:一種是外在動力,還有一種是內部動力,也叫內驅力。我這里所說的“真正的學習動力”,指的是孩子學習的內驅力。其實,孩子的內部學習動力是與生俱來的,只需要保護,不需要培養。
每個人從出生開始,天然地渴望長大,渴望獲得更強的能力和更多的自由。這些就是孩子內在學習動力的源泉。孩子對世界的好奇心、對知識的渴望,是天生的。只是我們用了不恰當的方式,破壞了它。
首先,主動學習是一種“我要學”的狀態。當我們有了“我想要孩子學習”的想法時,孩子體會到的卻是一種“要我學”的狀態。那么對孩子而言,這就變成了“是爸爸媽媽要我學習的,不是我自己想要學習的”。這樣一來,自然就破壞了孩子內在自帶的學習動力。
所以你看,很多時候我們過度的操心,往往不會有期待的好結果,甚至還起到了相反的作用。
這種現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。比如,我們常常聽到一些家長說:“孩子處處故意和我們對著干。我們指東,他就偏要往西?!?/span>知道為什么嗎?可以自己想想,參考前面所說的內容。是不是因為你的“我想要孩子怎樣怎樣”,反而促成了孩子的“這是爸爸/媽媽想要的,不是我自己想要的”這樣的結果?所以,我們也會常常聽到孩子這樣說:“這件事我本來想做,可是媽媽/爸爸一說‘你要去做……’的時候,我反而就不想做了。”
你們看到沒有,孩子的主動性和內驅力就是這樣不知不覺地被破壞的。因為我們太主動了,我們的意愿走在了孩子的前面,把孩子的意愿“搶走了”,孩子沒有了意愿,自然就失去了動力。然后,我們卻反過來責怪孩子“為什么沒有學習動力”,并想盡各種辦法來刺激(獎勵/懲罰)孩子,培養孩子的外部動力。
我們就是這樣,神不知鬼不覺地,在無意識中用外部動力程老師一對一13342907352置換了孩子的內在動力。
最常見的模式是:監工式陪孩子寫作業,這不就是明擺著在告訴孩子:“寫作業不是你想要的,而是我要你做的”嗎?孩子接受了這種暗示后,他能主動寫作業才怪呢。在很多家庭里,父母就是用這樣的方式,變成了孩子的學習要靠大人來管,形成了他律的管理模式。這種他律管理模式,用眼下的短期高效,毀掉了孩子內在的自律,造成了長期的低效。
于是孩子就變成了,你推一下他才動一下。而且他們的動是表面的,內心是不動的,甚至還是反抗的。家長和孩子得消耗多少時間精力在這種想到暗自較勁上,最終的結果往往是雙輸。長期在這種模式下長大的孩子,往往很難找到自我,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只知道自己不要什么。試想想,一個人如果連“自我”都沒有了,又哪來的“自律”呢?
03 不請自來的給予,要么不被孩子重視,要么被孩子抵制。
很多時候,我們會覺得孩子需要這個,需要那個,于是就替孩子做了決定,于是孩子的人生就失去了他們自己的主動選擇權,于是他們就形成了被動的人生。
但是那些我們覺得孩子需要的東西,常常是我們自己需要的,卻不一定是孩子需要的。如果我們為孩子做的選擇不是孩子想要的,孩子就會感覺到被強迫,會抵觸。
即便有些確實是孩子本來需要的東西,當我們太主動去給予孩子時,孩子也很難感覺到“這是我想要的”,可能還會覺得被灌輸和被入侵。
舉個例子,我們常??吹揭恍┐笕艘贿呑分⒆游癸垼贿叡г埂斑@孩子怎么就不會好好吃飯呢”。吃飯本來是孩子需要的,孩子餓了自己就會吃,他們真切地體會到“我需要”,所以有了主動性。但是,如果是家長怕孩子餓著,還沒有讓孩子體會到“我需要吃飯”的感覺與需求,就主動給孩子送到嘴邊,孩子就不會好好吃飯了。
“不知道自己要什么,只知道不要什么”的模式,就是這樣形成的。于是,孩子習慣性對任何外界的要求都說“不”,你說東他偏要往西,形成了叛逆的行為模式。
一位媽媽分享的場景很有意思。她每天叫兒子做作業,兒子總是不情不愿的;她不讓他玩手機,孩子卻玩得很起勁。有一天媽媽反其道而行之,孩子吃完飯后,媽媽告訴他:“今天你只能玩手機,不許寫作業?!焙⒆右宦犛行┗帕耍s緊掏出作業本,準備開始寫。
媽媽對著他大叫:“別寫作業啦,快點給我玩手機去!”沒想到,那天上午孩子卻把自己關在房間里,并高效地完成了作業。
很多時候,當你想“讓孩子做什么”時,就是在殺死孩子的主動性。程老師一對一13342907352
只有在孩子覺得“這是我想要的”,只有孩子主動提出“我想要……”時,我們的給予和幫助才能真正對孩子起到好的效果。
04 孩子不是機器,沒有速成步驟
許多家長在孩子缺乏做事的主動性時,總是希望我們提供一個現成的操作方法和明確的答案,希望“一二三四”幾個步驟下來,孩子的問題就能立刻解決了。
就像是維修一臺故障的機器那樣。可惜,孩子是人,不是機器。程老師一對一13342907352
孩子的需求、想法和狀態,隨時隨地都在變化,不是一成不變地等著你“一二三四”地解決。否則,孩子就變成了沒有內在生命和自我意識的個體。
有人認為,聽話的孩子更省心,能自覺地配合父母,所以更容易自律。程老師一對一13342907352
但其實,太聽話的孩子更加缺乏主動性,他們只是被動地在執行家長的指令。長大后,他們習慣于執行他人的指令,或遵從內在父母的聲音,并不知道自己想要做的是什么。
因為聽話和自律,是兩個不同的方向。自律是自我管理,而聽話是放棄自我意愿去服從他人的意愿。自律,需要強大的內心自我力量,如果連自我都沒有了,怎么會有自律呢?
因此,家長要放下“我能讓孩子怎樣怎樣”的執念,放下內心對孩子的評判和期待,分清自己的事和孩子的事。當然,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。
首先,我們需要學會信任孩子。
而對于很多家長而言,這是很困難的。但這又是很重要的,因為信任孩子等于告訴他:“你能做好你自己?!?/span>
一位朋友表示,自從她開始信任女兒,不再處處指點要求和盯著管著女兒時,9歲的女兒不僅學習變得主動自覺了,而且在其他方面的表現也越來越優秀,令她驚喜。
其次,不替孩子做選擇和決定,不主動提供建議和幫助。
只有當孩子表達“需求和求助”時,再給他引導和幫助。而不是我覺得“孩子需要”,然后去強加給孩子。
有人說,不是說我們要及時看見并滿足他嗎?可如果孩子想要做什么,卻又不表達,我們再不主動給予,那不就是忽略了孩子的需求,讓他得不到及時的滿足嗎?
如果你有這種疑惑,可以先和孩子確認,引導或幫助和鼓勵他去表達需求。
比如,在不確定這是不是孩子想要的時候,給幾個選項讓他選擇。如果孩子說“都不是”,問他“那你想要的是什么呢?”他會從你們給出的選擇中得到啟發,并漸漸學會如何表達,說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。
每一個叛逆的背后,都代表一個需求未滿足或一個難題未解決,我們需要看到孩子拖延、被動的背后隱藏著什么樣的需求和困難。程老師一對一13342907352
學習也是這樣,幫助孩子去尋找影響他學習的因素背后有哪些需求,一個個地去處理它。只有當孩子找到了學習背后自己的需求,他才會真正擁有內在的主動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