碑帖一詞有好幾層含義
,作為一般的漢語詞匯,它指的是書法臨摹的范本;
第二,在書學術語中,它是指兩種作品傳世形式,碑指在歷史上形成的具有特殊使用目的的石刻,包括墓碑、摩崖石刻、造像題記等,經過棰拓成為拓本;帖指書寫在紙絹等質地上的墨跡,包括后人勾摹上石的拓本;
第三,在書學術語中,它還有一層意思,即自晚清以來,經過包世臣、康有為等數輩書家的鼓吹提倡,碑與帖成為中國書法兩大美學流派的代稱,碑指魏碑,以雄渾壯美為特色;帖指以王羲之父子為代表的江左風流,以清新流美為特色。碑學帖學,自成營壘,在藝術追求上各標一幟,判然分明。
臨碑好還是臨帖好這個問題,歷史上有過爭論,有人認為碑屬于石刻,有刀鑿痕跡,不如墨跡更易看清筆法,這當然是不錯的。
但并不能因此就得出學書臨帖優于臨碑的結論:
1
在中國書法史上,碑與帖在書體上有不同偏重。書帖的體系,歷來以行草為多,楷書帖不多見,至于隸書、篆書、魏體,那更是清代以后的事,所以我們首先要問想要學什么。如果學行草,臨摹“二王”書跡,自然再好不過;但如果想學隸書,舍棄了漢碑去規摹清隸,那恐怕就舍本逐未了;至于唐楷、魏體,也似應以臨碑為正宗。
2
不同的藝術風格與流派,談不上孰優孰劣;小提琴獨奏與交響樂,都是音樂藝術表現形式,何須揚此抑彼;魏碑追求雄渾古莽的“金石氣”,帖派追求妍雅秀麗的“書卷氣”,二者各有千秋,實在難分軒輊。各人愛好不同,可以選擇不同;如果要追求雄壯的陽剛之美而投身于帖學,那無異于緣木求魚,只能徒費時日,反之亦然。
3
書家各人有各人的路數,自成家法,無可厚非,但欲以己之所長為天下之必然,卻未必然,我們現在研究書法藝術,應該具有科學的頭腦與精神,破除迷信。透過刀鋒看筆鋒,學書學帖不學碑,都不失為方法,但我覺得不能以此排斥彼;碑學的興起,追求“碑味”的流行,給中國書法藝術開拓了一個嶄新的藝術境界,這是功在千秋,無可否認的。偏執于臨帖,反對學碑,這顯然是偏狹的。何況,單就筆法真切而言,帖未必盡真;古代沒有照相制版,名家佳作,海內孤本,只好靠手工勾摹填寫,或者上石棰拓;人手勾摹,再準確也有差失,一份《禊帖》,在唐代三人臨摹出三個模樣,即是明證;至于棰拓,年久石傷,肥瘦失真,使書作面目全非,更是無庸多言。看看眾多的《蘭亭》翻刻本,一望便知。因此,我們說,無論碑帖,只要是佳作、佳拓、佳摹,都好;對于有心學習書法的人來說,碑與帖本身的分別并不會影響他的藝術進境。
分享書法技藝、誠交天下朋友。如果您覺的有收獲,對您有幫助。歡迎關注【字趣天下巧寫書法】公眾號,有更多書法學習方面的內容。希望共同學習提高,巧筆寫人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