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輯導讀:在高速發展的時代,人們希望系統能夠幫助處理更多東西,所以系統的設計也朝著像“人”的方向發展。本文作者基于自身工作經驗,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,希望對你有幫助。
一、模仿人類
最近在研究wms流程自動化,想要利用系統自動化減少倉庫的操作工,降低用工成本。
wms出庫流程是整個wms作業的核心,優化這個流程可以本質上提高倉庫作業生產效率。出庫流程有制單、揀貨、復核、包裝、稱重環節。
如果要在揀貨、復核、包裝、稱重減少用工,可以考慮配合一些智能設備實現,只有制單環節可以只優化wms系統本身來達到減少用工,所以著重研究對于wms的制單環節系統全自動運行的方案。
在倉庫待了兩天,與一線員工的交流以及對他們操作行為的觀察,整個制單環節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步驟:
*篩選訂單、加入作業波次:定時通過一系列的篩選規則找到需要作業的訂單,將這些訂單加入到對應的作業波次中;
*生成揀貨任務:系統根據作業波次中的規則進行庫存分配以及揀貨任務的生成;
*打印:打印揀貨任務單據、打印快遞面單。
這時候我腦袋里面最樸素的想法就是:讓系統模擬員工的操作,這樣可以減少用工成本也會提高整體流程效率,提高產能。
比如個步驟,員工的操作步驟是:
*從倉庫內的所有訂單中篩選出需要批作業的訂單;
*將這些訂單統一加入到一個波次通道;
*等這個波次通道中的訂單消耗差不多的時候再重復步,循環往復直至倉庫內的訂單全部消耗殆盡。
對應員工的操作步驟,系統做了一個自動訂單篩選功能,一個波次通道管理,一個定時觸發器。定時觸發控制這個作業流的頻率,每一次的作業流都是先走一遍訂單篩選,然后按照通道的優先級加入波次通道。
二、超越模仿
功能上線后,確實明顯提高了系統處理速度,也可以減少操作工作,但是一段時間過后性能瓶頸逐漸顯露。自動化處理速度還是不夠快,在壓測的時候結果不理想,但是系統步驟已經貼近人的操作步驟了,還要再怎么提升呢?
這種要化腐朽為神奇的操作,總是需要些特別的靈感。
7月23日,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托舉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“天問一號”探測器,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。
整個計劃共分四個階段:
階段1:(~年)會對次任務進行充足準備,包括定立探測目標、技術研發和尋求國際合作。
階段2:(年)探測火星環境,所得的數據用作火星軟著陸之用。
階段3:年發射火星著陸器并攜帶一輛火星車,在火星上軟著陸。
階段4:成立火星表面觀察站、發展飛行器穿梭地球與火星、并且建立火星基地供機械探測器進入。此階段的最終目標是為將來人類登陸火星提供基礎,令人類可在火星觀察站中觀察火星。
我看著火星車的履帶設計出神,“履帶”是自然界的產物嘛?是人類模仿某種生物研制出來的嘛?不是,不是,履帶就是為了陸地的“通過性”所設計的。
我們可能會被既有的東西、流程限制住了思路,比如在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工廠中,里面的作業流程和操作規范,是按照人的操作行為來制定的,這個流程適合系統流程嗎?不一定,需要再仔細研究需求,并且一定要按照系統維度去思考如何實現需求,不用在模仿人類行為的路上走到底。
所以再回到上面的系統自動篩選訂單、加入波次的需求,這個需求的本質是什么?是為了更快地將訂單分類,不同分類的訂單走自己的流程。重新思考后,設計了下面的架構:
在之前的方案中,系統是按照人的行為模式依次把訂單加入到波次通道中,那是因為人無法并行操作訂單,但是系統可以。所以在新的設計中,系統分好訂單后,立即把訂單分到對應的波次通道中,這是一個并行的操作。再增加了一套智能產能分配算法,來平衡這個波次通道的作業頻次。
三、小結
系統作業流程自動化一開始可能是系統對人類行為的模仿,但是不該僅限于此,需要再深入了解該生產作業流程的最終目的,擺脫現場的影響,以系統的角度去解構現有流程,可以設計出更好的系統化自動處理流程。